吃藥一般要忌口,不同體質的人平時也要求不同的忌口,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忌口要求,特殊時期又有不同的忌口(如婦女月經期間),總之,忌口含義是比較廣泛的。
在門診上,很多病人拿到藥方后,都會問:“大夫,我吃這個藥忌什么啊?”或者有些大夫會囑咐你,吃藥忌腥膻發物。那么吃中藥該忌什么呢?什么又是腥膻發物呢?是不是服中藥的時候都應該忌呢?
《調疾飲食辨》一書中云:“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也就是說,飲食得當,可以促使藥效更好的發揮;如果飲食不當,反而會抵消藥效或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產生嚴重后果。
如對發熱的病人,提出要忌辛辣、油膩,如姜、椒、肥肉、酒類等;水腫、消化不良、泄瀉者,忌食堅硬固體、油炸、生冷等食物。服發汗藥者,忌食用醋和生冷食物。服補藥者,忌食用茶葉、蘿卜。
醫圣張先生在《傷寒論》第一個方劑桂枝湯方后注中提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在后面很多方劑的注意事項也都提出“如桂枝法”或反復直接強調忌以上說的那些生冷的呀、粘滑的、肉面等不容易消化的呀、辛辣的呀、變質的、飲酒等等,有時候直接提出“忌口如常法”,說明以上這些食物是吃中藥時候一般都應該忌的。
既然說了忌口有常法,那就應該有變法,什么是忌口的變法呢?本人認為就應該是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藥、不同的身體特殊時期或特殊情況而有不同的忌口要求,內容可就廣泛了。
陰虛陽亢、皮膚長痘者,忌食辣味食物溫補的食物如龍眼等。紅腫熱痛的外科瘡瘍者,忌食牛羊魚蟹等食物。服用中藥中有鱉甲時忌食莧菜,有荊芥時忌食水產動物,有蜂蜜時忌食蔥、豆腐。服用薄荷時,不應吃鱉肉。服用茯苓時,食物里不能放醋,如大承氣湯、麻仁丸時,不宜過早食用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驅蟲藥時,也應忌吃油膩食物,并以空腹服藥為宜。服三七,忌吃豆制品,不能吃蘿卜。
按發物的性能分為六大類:一是發熱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二是發風之物,如蝦、蟹、鵝、雞蛋、椿芽、食用菌類等;三是發濕熱之物,如飴糖、糯米、豬肉、酒醪等;四是發冷積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種生冷之品;五是發動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六是發滯氣之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海腥類發物如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大多咸寒而腥,對于體質過敏者,易誘發過敏性疾病發作如哮喘、蕁麻疹癥,同時,也易催發瘡瘍腫毒等皮膚疾病。
發物確能誘發或加重某些疾病,但另一方面由于發物具有的催發或誘發作用,食療上還用于治療某些疾病,如麻疹初期,疹透不暢,使用蘑菇、竹筍等發物,可起到助其透發、縮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發物以催發牛痘等,都是利用了發物具有的透發作用。發物致病的特點,一般有發熱、發瘡、上火、動風、生痰、脹氣、便秘、腹瀉以及誘發痼疾等。
現代醫學也是非常重視飲食禁忌的,如對腎臟病、心臟病、高血壓病、妊娠中毒癥等病人,主張減少食鹽的攝入,實行“低鹽食”。這是因為食鹽中的鈉,能使血管收縮,并能影響血管的通透性,使小血管壁水腫,增加血液流動的阻力,妨礙腎臟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壓升高和水的潴留,加重腎臟病、心臟病等病人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