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周圍脂肪粒可通過熱敷按摩、局部清潔、藥物涂抹、激光治療、手術切除等方式改善。脂肪粒多由皮脂腺分泌異常、角質堆積、護膚品使用不當、內分泌失調、遺傳因素等引起。
用40℃左右溫水浸濕毛巾敷于眼周5分鐘,配合無名指指腹順時針輕柔按摩。熱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化角質層,幫助堵塞的皮脂腺開口恢復通暢。每日重復2次,持續1周可觀察到脂肪粒體積縮小。
選擇含甘油的弱酸性潔面產品清潔眼周,避免使用磨砂類去角質產品。清潔后使用一次性棉簽蘸取茶樹精油點涂脂肪粒,茶樹精油具有天然抗菌特性,能減少毛囊角化。注意避開眼瞼邊緣,每日早晚各1次。
維A酸乳膏、阿達帕林凝膠、尿素軟膏等外用藥物可調節角質代謝。每晚潔面后取米粒大小藥物點涂脂肪粒,用藥期間需加強防曬。藥物可能引起局部脫屑或紅斑,孕婦及哺乳期女性禁用。
二氧化碳激光或鉺激光能精準氣化表皮層角蛋白沉積。治療時激光光束直徑調整至0.2mm,深度控制在真皮淺層,術后涂抹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該方法適用于直徑超過3mm的頑固性脂肪粒,1-2次治療可完全清除。
在局部麻醉下用11號尖刀片挑開脂肪粒表面皮膚,用無菌鑷子取出黃白色顆粒物。術后創口無需縫合,保持干燥3天即可愈合。該方法適合數量少、位置淺表的脂肪粒,操作需由皮膚科醫生完成。
日常需減少高糖高脂飲食,增加維生素A胡蘿卜、菠菜和維生素E堅果、橄欖油攝入。避免過度揉搓眼周,選擇標注"非致痘性"的眼部護膚品。脂肪粒合并紅腫疼痛時可能繼發感染,應及時就醫進行細菌培養檢查。規律作息和適度有氧運動有助于調節皮脂分泌,預防新發脂肪粒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