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肢痛可能由神經損傷、大腦皮層重組、心理因素、殘端神經瘤、脊髓敏化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干預、神經調控手術、鏡像療法等方式緩解。
截肢后外周神經末梢異常放電是常見誘因,殘端神經纖維形成神經瘤會導致持續性疼痛信號傳遞。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可緩解輕度疼痛,局部熱敷或按摩能改善血液循環。
截肢后大腦感覺皮層出現功能重組,原肢體對應區域被鄰近區域侵占可能產生異常感知。經顱磁刺激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神經調控技術可幫助重建神經映射。
創傷后應激障礙或抑郁可能加重痛覺敏感度。認知行為療法結合放松訓練能降低焦慮水平,團體心理治療有助于改善截肢者社會適應能力。
殘端神經瘤與局部炎癥反應有關,通常表現為針刺樣疼痛伴肌肉痙攣。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注射或射頻消融術可針對性處理病灶,穿戴硅膠套能減少外部刺激。
中樞神經系統痛覺傳導通路持續興奮可能導致痛覺超敏,臨床特征為灼燒感擴散至整個缺失肢體。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抗驚厥藥可調節神經遞質,脊髓電刺激SCS手術能阻斷異常信號。
日常可進行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的攝入有助于神經修復。保持殘端皮膚清潔干燥,定期使用潤膚霜預防瘢痕增生,夜間采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疼痛持續加重或伴隨睡眠障礙時需及時至疼痛科就診,通過定量感覺測試QST評估中樞敏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