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檢查可通過盆底肌力評估、超聲檢查、尿流動力學檢查、磁共振成像、盆底電生理檢查等方法進行診斷。
1、肌力評估:采用會陰肌力測試或陰道壓力檢測儀評估盆底肌肉收縮強度,常用改良牛津分級系統量化肌力等級。手法檢查時要求患者做凱格爾運動,觀察肌肉收縮持續時間與對稱性。肌力減弱可能提示壓力性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脫垂風險。
2、超聲檢查:經會陰或經陰道超聲可動態觀察盆膈裂孔變化,測量膀胱頸移動度。三維超聲能重建盆底肌肉立體結構,精確診斷肛提肌損傷。檢查需在靜息狀態與最大收縮狀態下對比成像。
3、尿流動力學:通過尿流率測定、膀胱壓力容積測定等組合項目,評估儲尿期與排尿期功能。充盈性膀胱測壓可鑒別急迫性尿失禁,壓力-流率測定診斷膀胱出口梗阻。檢查需留置導尿管配合腹部加壓動作。
4、磁共振成像:高分辨率MRI能清晰顯示盆底肌肉、韌帶及神經的解剖異常。動態MRI在排便動作中拍攝,可診斷直腸膨出或腸疝。特殊序列能識別肛提肌斷裂及神經源性損傷。
5、電生理檢查:表面肌電圖記錄盆底肌電活動,分析肌肉募集模式。陰部神經傳導速度測定診斷神經損傷,肛門括約肌肌電圖鑒別神經源性大便失禁。檢查需放置電極記錄靜息與收縮電位。
盆底功能評估需結合癥狀選擇檢查組合,建議同時進行飲食管理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規律進行凱格爾運動訓練,避免長期腹壓增高動作。出現排尿異常或下墜感應盡早就診,產后42天建議常規篩查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