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可能由細菌感染、宮腔操作損傷、經期衛生不良、免疫力低下、鄰近器官炎癥蔓延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物理治療、中藥調理、生活護理、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
1、細菌感染:常見病原體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這些微生物通過陰道上行感染子宮內膜。臨床表現為下腹墜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或經期延長。治療需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如頭孢曲松、甲硝唑、多西環素等。
2、宮腔操作損傷:人工流產、刮宮術或放置宮內節育器可能破壞子宮內膜屏障功能。術后出現持續發熱或出血超過兩周需警惕感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風險,術后需保持外陰清潔并避免性生活1個月。
3、經期衛生不良:使用不潔衛生用品或經期性交易導致病原體逆行感染。建議每2-4小時更換衛生巾,選擇透氣棉質內褲。出現經血異味或顏色異常時可使用婦炎潔等外陰清洗劑,但避免陰道灌洗。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HIV感染者更易發生嚴重感染。這類患者可能伴有反復低熱、腰骶酸痛等癥狀。除抗感染治療外,需控制基礎疾病,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增強抵抗力。
5、鄰近炎癥蔓延:輸卵管炎、宮頸炎等未及時治療可能擴散至子宮內膜。典型癥狀包括性交痛、排尿不適及腰背部放射痛。急性期需臥床休息,慢性期可采用短波理療促進炎癥吸收,嚴重粘連者需行宮腔鏡分離術。
日常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E的堅果和深色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凱格爾運動可增強盆底血液循環,但急性期應暫停劇烈運動。保持規律作息和良好情緒狀態有助于內膜修復,若癥狀持續或加重需及時復查婦科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