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涼茶顆粒能和金花清感顆粒一起吃嗎
“嘶”捂著腮幫的華子匆匆的走進了街頭的一家涼茶店。
“老板,兩杯涼茶,不要陳皮,越苦越好!”
對于廣東人來說,“上火”二字可能是從牙牙學語的小孩子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最常聽見的癥狀,無論您是牙齦腫痛,還是臉上長痤瘡,還是咽喉疼痛,都可以被“上火”二字予以概括,而喝涼茶則成為了廣東人抵御“上火”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
今天,小妙就給大家講講,上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中醫看來,上火也分很多種
“上火”,“上”主要指的是人的頭面部,“火”指的是“邪火”,“上火”泛指的是邪火由下往上而引起的頭面部病癥,凡是火熱上逆為患的發病機制者,都屬于中醫的上火范疇。
《黃帝內經》指出,人的腑臟對應著四季,而隨著四季的氣候變化,不同季節上火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春主生發宜降肝火
春季陽氣開始生長,而春在五臟中屬肝,此時肝陽初生,加之風邪,外風引動內火,就會出現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引發上火的癥狀。
氣郁體質的人,主要會表現情志上的憂郁,少展笑顏,性格也會比較急躁,容易生氣發怒,肝郁化火,這類人往往容易肝火旺盛,而肝火旺盛又會帶來性格激動易怒。
其癥狀一般有面紅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實熱癥狀,在治療時以清肝火為主,可用柴胡舒肝散加減進行治療。
夏有心陽宜降心火
火熱主夏,而內應于心,夏天處于陽氣旺盛的狀態,濕熱體質的人,在夏天更易上火,濕熱體質的人容易出現濕熱證,不僅有熱證,同時還有濕邪,濕熱的形成有兩個方面,外因是自然界的環境潮濕,夏季雨水過多,就容易形成潮濕的氣候,內因多是脾虛脾虛水濕不化,熱邪煉灼而生濕熱,或者是過多的食用辛辣甜膩等食物,使得濕熱內蘊。
夏季五臟屬心,故夏季容易出現心火,多是實火,心火上炎的癥狀有牙齦腫痛、反復的口腔潰瘍、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在治療心火實證的時候,可以用上清丸、牛黃清心丸等藥物,或食用清炒苦瓜、綠茶蓮心茶。陰虛火旺的虛火癥狀,可滋陰去火,通過酸棗仁枸杞茶或玉竹、麥冬等滋陰藥材。
秋有肺熱宜降肺火
燥為秋季之氣,秋五臟屬肺,常和風熱同化,能勝濕,消耗陰液,故而陰虛體質的人更加容易出現上火的癥狀。陰虛體質因燥熱之邪外侵、過食溫燥食物等使得臟腑功能失調,陰液被暗耗故而陰液虧少,陰虛可生內熱,秋季本就燥,因此陰虛體質者最易引發肺火上炎。
肺火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肺開竅于口鼻,外界病毒和細菌容易侵襲肺臟,引起肺火。一般剛感染的患者多是肺中實火,如咽喉腫痛、扁桃體化膿等,久病者則多為肺中虛火,如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等。
肺中實火,可用金花清感顆粒,輕證的肺中虛火可用川貝枇杷膏,嚴重者可用百合固金湯。秋季養生要養肺,多滋養肺臟。
冬護腎陽宜降腎火
冬季屬寒,對應腎臟,氣虛體質者最易上火,氣虛體質的人容易被寒邪入侵,使得元氣不足而陰火作祟,陰火指的是因脾胃虛損、元氣不足導致的火熱癥狀。冬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人體陽氣虛弱,則易生寒象,氣虛體質的人,在冬季更加易感寒邪,從而加重氣虛,由于冬季人們普遍喜愛食用辛辣與肥厚油膩的熱性食物,使得脾胃虛弱,內生燥熱濕邪,加之冬季干燥,不能蘊化燥熱濕邪,由此引發上火。
腎火多由腎陰虛引起,基本為虛火,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目眩等癥狀,氣虛火旺者以補中益氣、甘溫除熱為主,常用中成藥有補中益氣丸。
三大降火穴幫您滅去冬天的“三昧真火”
冬天容易上火,按揉三大穴位,能讓人不用吃藥就敗冬火。
1.行間穴
行間穴是足厥陰肝經之滎穴,可瀉肝火,位置在大腳趾和第二腳趾的中間縫隙,趾蹼緣的后方,可以通過掐按行間穴來清肝火。點按行間穴,以出現酸脹痛感為度,維持1分鐘后松開10秒鐘,再點按1分鐘。
2.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可瀉胃火,在足背第2、3腳趾結合的地方,胃經經氣最盛的時候是早上的7到9點,此時按揉效果最佳。在起床后可用大拇指向骨縫方向點按內庭穴200下,有瀉胃火的效果。
3.少府穴
少府穴是心經的滎穴,可瀉心火,將手指輕輕合攏,小指按著的地方就是少府穴,位于被稱作“感情線”的掌心橫紋上,用大拇指進行點揉,每次至少5分鐘。
上火的原因不同,其滅火的方法也就不同,要辨證施治,已經上火的人,除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火藥物外,要注意保持良好作息,多吃去火的食物,不要再過多食用熱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