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患上這類慢性病也并不可怕,只要自學采取科學的生活方式,遵從醫囑,活到老年人還能著書立說,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余熱和智慧。如臺灣百風老人陳立夫就患有糖尿病,但這并不影響他對中華文化和古老中醫的深入研究,也沒有影響他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這主要與他的飲食起居和心境密切相關。而許多人同樣是糖尿病,同樣可以享受良好的醫療服務和物質生活,可都在五六十歲便失明、偏竣,可是英年早逝,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控制好疾病的緣故。
患了慢性病并不可怕(慢性病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已經十分普遍),可怕的是對疾病麻木不仁、漠然置之、放任自流!可怕的是服用藥物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怕的是依然放縱"口福"胡吃海喝!!可怕的是不愿痛下決心參加運動鍛煉!
為什么說對慢性病持無所謂的態度很可怕呢?一是無所謂者不會嚴格遵守醫囑,導致用藥不到位,疾病不能得到滿意控制,波動幅度大;二是慢性病本來就主要是生活方式不當而引起的,若不痛下決心切斷源頭之患,繼續大吃大喝、抽煙酗酒,則病變還會繼續惡化,"蟻穴之洞"會繼續發展為"潰堤大患"。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臺汽車運行若干公里后出現剎車不靈、油箱漏油、發動機活塞磨損,若不及時維修更換,可能就會很快徹底報廢,連大修也不能解決問題了。鋼鐵鑄成的汽車尚且如此,何況我們用血肉構成的十分脆弱的人體呢?
所以,對慢性病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在未發現病變之前要高度自覺認真防范,最好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它們的蛛絲馬跡,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一旦發現染病在身,則更要"循規蹈矩",老老實實按醫囑辦事,并認真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說,在防治慢性病是否有效這一問題上,關鍵黨政軍是在于患者自己的行動和態度;醫生、護士和高精尖的醫療設備,都只能起輔助和配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