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可能出現發熱癥狀,屬于常見生理現象或疾病表現。
一、生理性體溫升高:
妊娠早期因孕激素水平上升,基礎體溫可較孕前升高0.3-0.5℃,但通常不超過37.3℃。這種低熱狀態可持續至孕12周左右,伴隨乳房脹痛、乏力等早孕反應,無需特殊處理。建議穿著透氣衣物、保持環境通風,每日監測體溫變化。
二、病理性發熱原因:
體溫超過38℃多提示感染性疾病,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或絨毛膜羊膜炎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寒戰、頭痛、局部疼痛等癥狀。病毒感染常見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細菌感染以B族鏈球菌、大腸桿菌多見。需通過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明確病因。
三、發熱對妊娠的影響:
持續高熱可能增加胎兒神經管缺陷風險,孕早期體溫超過39℃且持續48小時以上時,胎兒畸形發生率上升2-3倍。孕中晚期嚴重感染可能誘發宮縮,導致早產或胎膜早破。出現反復發熱或伴隨陰道流血、腹痛時需立即就醫。
孕婦體溫異常時應采取物理降溫,用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部位,避免酒精擦浴。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量,選擇小米粥、百合銀耳羹等易消化食物。臥室溫度維持在24-26℃,濕度控制在50%-60%。適當進行孕婦瑜伽或散步,但體溫超過38℃時應暫停運動。注意觀察胎動變化,如出現胎動減少或發熱持續不退,需及時至產科與感染科聯合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