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表現包括上腹疼痛、夜間痛醒、餐后緩解、反酸噯氣、體重下降等典型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嘔血或黑便等并發癥。
1、上腹疼痛:疼痛多位于劍突下或偏右,呈鈍痛、灼痛或饑餓樣不適感,具有慢性周期性發作特點,春秋季易加重。疼痛與胃酸刺激潰瘍面神經末梢有關,進食或服用抑酸劑后可暫時緩解。
2、夜間痛醒:約50%患者出現夜間疼痛,常于凌晨1-3點發作,與夜間迷走神經興奮導致胃酸分泌增多相關。保持床頭抬高15-20厘米可減少胃酸反流,睡前服用H2受體阻滯劑如雷尼替丁能有效預防。
3、餐后緩解:進食后30-60分鐘疼痛減輕是特征性表現,食物中和胃酸并形成保護層。建議選擇堿性食物如蘇打餅干、饅頭,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飲食加重胃酸分泌。
4、反酸噯氣: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燒灼感,伴頻繁噯氣??赡芘c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胃排空延遲有關,碳13呼氣試驗可明確診斷。日常需限制濃茶、咖啡因攝入,餐后2小時內避免平臥。
5、并發癥表現:潰瘍侵蝕血管可致嘔血或柏油樣便,穿孔時突發劇烈腹痛伴板狀腹。出血患者需禁食并靜脈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穿孔需緊急手術修補或胃大部切除術。
患者應建立規律飲食習慣,每日5-6餐少量進食,選擇易消化食物如蒸蛋、龍須面。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戒煙限酒。太極拳等溫和運動可改善胃腸蠕動,但出血期需絕對臥床。定期胃鏡復查監測潰瘍愈合情況,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規范四聯療法根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