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耳屎可能由外耳道耵聹氧化、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耳道濕疹、外耳道炎、外耳道異物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清理耳道、抗真菌治療、局部用藥、消炎處理、異物取出等方式治療。
外耳道分泌的耵聹暴露在空氣中氧化變黑,屬于正常生理現象。避免頻繁掏耳刺激腺體分泌,可用生理鹽水軟化后由醫生用耵聹鉤取出,居家護理可使用含碳酸氫鈉的滴耳液浸泡。
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可能導致黑色分泌物,多與潮濕環境或濫用抗生素有關。表現為耳癢、脫屑,確診需顯微鏡檢查。治療選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嚴重時口服伊曲康唑。
過敏體質者外耳道濕疹慢性期滲出液混合皮屑形成黑痂。需避免接觸洗發水等刺激物,急性期用硼酸溶液濕敷,慢性期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口服氯雷他定緩解瘙癢。
細菌性外耳道炎分泌物與血細胞混合干燥后呈黑色,常伴疼痛和聽力下降。需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疼痛劇烈可服用布洛芬,化膿時需用雙氧水沖洗耳道。
昆蟲或植物種子等異物進入耳道后腐敗變色,可能引發繼發感染。兒童玩耍時易發生,需通過耳內鏡定位后取出,合并感染需同步進行抗炎治療。
日常避免使用棉簽深入掏耳,游泳后及時擦干外耳道,過敏人群減少佩戴入耳式耳機。耳部不適時可用溫熱毛巾敷耳周促進血液循環,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鋅等營養素增強皮膚屏障功能,耳道異常分泌物持續3天以上或伴隨聽力障礙需耳鼻喉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