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等原因引起,長期未干預可能導致消化功能下降、營養吸收障礙、胃黏膜病變等后果。
胃黏膜慢性炎癥會降低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患者常出現餐后飽脹、早飽感。日常需采用少食多餐原則,避免高脂高纖維食物如炸雞、芹菜,優先選擇蒸蛋、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
胃黏膜萎縮會影響維生素B12和鐵吸收,可能導致貧血癥狀如乏力、頭暈。建議定期檢測血清鐵蛋白和維生素B12水平,適量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
長期炎癥刺激可能引發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這類病理改變屬于癌前病變。胃鏡檢查中發現黏膜糜爛或萎縮時,需每1-2年復查胃鏡并取活檢。
慢性胃炎可能與胃潰瘍、胃出血等并發癥有關,通常表現為黑便、嘔血等癥狀。藥物治療可選用奧美拉唑、鋁碳酸鎂、瑞巴派特等保護胃黏膜藥物。
反復出現的上腹隱痛、反酸等癥狀會影響睡眠和情緒,部分患者伴隨焦慮狀態。非藥物干預包括餐后散步30分鐘、練習腹式呼吸等放松技巧。
慢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規律飲食習慣,每日攝入新鮮蔬菜300-500克,避免腌制食品。溫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有助于改善胃腸蠕動。睡眠保持7-8小時,睡前2小時禁食。出現持續消瘦、嘔血或柏油樣便時需立即消化科就診,必要時進行內鏡下止血或黏膜切除術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