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說明書是傳遞藥品信息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人每次吃藥前都看說明書。不過,也有不少人一看說明書就犯暈,覺得專業術語看不明白,內容太多抓不住重點。沒關系,今天藥師就來給大家為藥品說明書“劃重點”。抓住這幾個關鍵詞,輕松讀懂藥品說明書。
【藥品名稱】
認清藥品通用名避免重復用藥
一藥多名往往是導致重復用藥的主要原因。臨床上這樣的案例也時有發生,35歲女白領突然皮膚發黃入院,檢查發現該女子為急性肝衰竭。究其原因竟是因為想讓感冒早點好,自行服用了多種感冒藥,其成分都是對乙酰氨基酚,最終導致重復用藥釀成大禍。
藥品說明書第一項就是藥品名稱,包括通用名(中文漢字、拼音、英文)、商品名和化學名。
藥品的通用名是國家藥典采用的法定名稱,是在全世界都可以通用的名稱,不論哪個廠家生產的同種藥品都只能使用的名稱。例如:市面上的蒙脫石散有多個廠家生產,但通用名都是一樣的。
商品名稱是生產廠家或企業的產品注冊商品名。商品名稱就像是企業給自家的藥品取的愛稱,比如大家熟知的“思密達”就是一個商品名,它的通用名字是蒙脫石散。
只要我們能辨別清楚藥品的通用名,就能避免重復用藥。通用名一樣的藥物其實就是同一種藥,在使用中要謹慎,以防用藥超量。
【適應癥】
對“癥”下藥也別自己亂“開藥”
看說明書中的適應癥可以讓我們知道這個藥品是用來治療哪些疾病的。這個部分可以讓我們知道藥品的適應癥是否符合自己的病癥。但不同的疾病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癥狀,但未必應用同一種藥物。
比如腹痛,健身房虐腹過度引起的腹痛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進行止痛是合理的,可如果是潰瘍引起的腹痛使用同樣的藥物就可能會誘發出血了。
此外,在藥品說明書中經常出現專業術語,如果遇到了晦澀難懂的部分千萬不要臆想猜測,此時就要仔細向醫師或者藥師詢問了。
【用法用量】
服藥時間和用量您未必真的懂
這個部分往往是大家最關注的,用法用量通常是指給藥的次數、頻次以及給藥途徑。說明書中的飯前飯后具體是飯前多久飯后多久呢?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
說明書中的“飯前服”一般指用餐前半小時服用;“飯后服”一般指用餐后15至30分鐘服用;“飯時服”一般指用餐的同時服用;“睡前服”是指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空腹服”是指清晨或飯前1小時或飯后2小時服;而“頓服”并不是指每頓飯后服藥,而是指將一天的用藥量一次性服下。外用的藥物千萬不能口服。
說明書中藥品的用量,有些不是寫幾片,而是寫的mg、ml,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看藥品規格。比如:酒石酸唑吡坦片10mg*7片,醫囑:5mg/次,睡前。那么5mg是10mg的一半,即每天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半片。
【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多≠藥品不安全
提到藥物的不良反應,多數患者都是聞之色變的,如果不良反應寫著尚不明確就內心不安,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不良反應羅列多項更是害怕,內心矛盾,害怕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實際上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越詳細,說明對這個藥品的研究越完善,有助于我們在使用時更好地發現和處置不良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特別是“注意事項”及“禁忌癥”兩項,嚴格按照說明書用藥可以避免一定的不良反應。
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并不是都會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如年齡、身體基礎疾病、生活飲食習慣等。即便是出現了不良反應,也可以根據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進行用藥的調整以及一些對癥的治療。
【貯藏和有效期】
藥片有“脾氣”不是都放冰箱就一定安全
不少人取回藥后一起全放在冰箱里,覺得放冰箱能保鮮,藥品會安全。其實不然,比如說糖漿劑,溫度過低的話可能會降低藥物的溶解度,導致藥物的濃度與標注不符。
說明書中的這個部分會說明貯藏的一些條件和要求。說明書中的陰涼處是指不超過20℃;涼暗處是指避光并不超過20℃;冷處是指2℃~10℃;常溫(室溫)是指10℃~30℃;除另有規定外,未規定貯藏溫度的一般系指常溫。
藥品在適宜的條件下貯藏是保證藥品質量和有效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貯藏方法發生了改變,藥品的有效期就只能作為參考,而不是一個確定的保質時間了。
(北京青年報文/李芳北京清華長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