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育可能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孕早期超聲監測、激素水平檢測、抗感染治療、免疫調節、手術矯正子宮畸形等方式干預。
染色體異常是孕12周前胎停的主因,占早期流產的50%-60%。三體綜合征、單體X染色體等非整倍體改變會導致胚胎發育停滯,通常表現為孕8周前后無胎心搏動。絨毛穿刺或流產物基因檢測可明確診斷。
黃體功能不足致孕酮分泌不足,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易出現胰島素抵抗,甲狀腺功能減退影響胚胎著床。這類情況多發生在孕10周前,伴隨陰道不規則出血,需監測HCG翻倍情況及孕酮水平。
單角子宮、宮腔粘連等結構問題使胚胎供血不足,黏膜下肌瘤占據宮腔空間。孕16-20周仍可能發生胎停,臨床表現為腹痛伴宮縮,三維超聲或宮腔鏡檢查可確診,必要時行宮腔粘連分離術。
TORCH感染弓形蟲、風疹病毒等及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可能破壞胎盤屏障,引發孕6-10周胚胎死亡。實驗室檢查IgM抗體陽性提示近期感染,需使用阿奇霉素或更昔洛韋等藥物治療。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導致胎盤血栓形成,NK細胞活性過高攻擊胚胎組織。這類胎停多呈復發性,孕20周前需檢測抗心磷脂抗體,采用低分子肝素聯合潑尼松進行免疫抑制治療。
建議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及維生素D,避免接觸電離輻射和甲醛等致畸物;孕后保持每周3次30分鐘快走,增加胎盤血流量;出現陰道流血或腹痛加劇需立即就醫。均衡攝入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限制咖啡因每日不超過200mg,維持血糖穩定有助于降低胎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