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殘留可能由子宮收縮乏力、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剝離不全、胎盤異常附著等因素引起,需通過藥物清宮、手術清除等方式干預。
胎盤殘留組織在宮腔內腐敗分解,成為細菌培養基,可能誘發子宮內膜炎或盆腔感染。患者表現為發熱、下腹壓痛、惡露異味,需及時使用頭孢曲松、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殘留胎盤影響子宮復舊,導致子宮收縮不良持續出血。臨床可見陰道流血量超過500ml,伴隨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靜脈注射縮宮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促進宮縮止血。
殘留超過4周的胎盤組織可能纖維化粘連宮壁,形成胎盤息肉。患者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超聲顯示宮腔占位,需行宮腔鏡電切術或刮宮術清除。
慢性炎癥導致宮腔粘連或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患者后續妊娠可能面臨胚胎著床困難,需通過宮腔粘連分離術改善生育環境。
胎盤組織釋放凝血活酶入血,可能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表現為皮膚瘀斑、針眼滲血等凝血功能障礙,需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糾正。
日常需監測體溫及惡露性狀,選擇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促進組織修復,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出現持續腹痛或大出血需立即就醫,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子宮切除等嚴重后果。哺乳期用藥需選擇不影響乳汁分泌的抗生素,術后定期復查超聲評估宮腔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