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通過避免過敏原、抗組胺藥物、免疫調節治療、中醫調理、生活方式干預等方式治療。蕁麻疹通常由食物過敏、藥物反應、感染、物理刺激、自身免疫異常等原因引起。
1、避免過敏原:明確并遠離誘發因素是治療基礎。常見過敏原包括海鮮、堅果、塵螨、花粉等,可通過過敏原檢測輔助識別。日常需保持環境清潔,避免接觸刺激性化學物質,選擇棉質透氣衣物減少摩擦。
2、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能有效緩解瘙癢和風團。慢性患者需規律用藥3-6個月,急性發作期可短期聯用第一代藥物如苯海拉明增強效果。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劑量。
3、免疫調節治療:頑固性病例可使用奧馬珠單抗等IgE抑制劑,或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此類治療適用于常規藥物無效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需監測肝腎功能和感染風險。
4、中醫調理:血虛風燥型可用消風散加減,濕熱蘊膚型適合龍膽瀉肝湯。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配合刺絡拔罐改善局部微循環。療程需持續2-3個月觀察療效。
5、生活方式干預:保持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和情緒波動。溫水沐浴時禁用堿性皂液,水溫控制在37℃以下。每日記錄發作誘因,堅持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增強體質。
慢性蕁麻疹患者需建立長期管理計劃,飲食推薦薏米粥、綠豆湯等清熱利濕食材,忌食辛辣發物。發作期冷敷可緩解瘙癢,環境濕度維持在50%-60%。癥狀持續6周以上應進行甲狀腺功能等系統檢查,排除潛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