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存在癌變可能,但概率較低。該疾病屬于胃黏膜的炎癥性病變,癌變風險與病程長短、是否規范治療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一、癌變風險因素分析:
長期未控制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危險因素,其持續刺激可導致胃黏膜從炎癥發展為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其他誘因包括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酗酒、高鹽飲食等。胃黏膜反復糜爛-修復過程中,若伴隨中重度腸化生或異型增生,則屬于癌前病變階段。
二、疾病進展監測要點:
建議每年進行胃鏡復查,重點觀察黏膜是否出現腸化生或異型增生。胃鏡下可見糜爛面周圍黏膜若呈現蒼白增厚、血管網消失等改變,需警惕癌變傾向。病理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發現中重度異型增生時需考慮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
規范治療可顯著降低癌變風險。根除幽門螺桿菌需采用四聯療法,常用藥物包含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及兩種抗生素。黏膜修復可選用替普瑞酮等胃黏膜保護劑,糜爛出血時建議使用鋁碳酸鎂等抗酸劑。日常需保持清淡飲食,避免腌制、油炸食品,戒煙限酒。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硒元素有助于抗氧化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