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能由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靜脈血流淤滯、遺傳性易栓癥、惡性腫瘤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機械取栓、下腔靜脈濾器植入、壓力治療等方式干預。
1、血液高凝狀態:妊娠、口服避孕藥、脫水等因素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促使血小板聚集。建議每日飲水1500-2000ml,適量進食洋蔥、深海魚等抗凝食物,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2、血管內皮損傷:外傷、靜脈穿刺、化學刺激等導致血管內膜完整性破壞。護理時應抬高患肢20-30厘米,穿戴梯度壓力襪15-20mmHg,避免患肢按摩或熱敷。
3、靜脈血流淤滯:長期臥床、久坐、心力衰竭等造成靜脈回流受阻。每小時進行踝泵運動背屈-跖屈10次,乘坐長途交通工具時穿戴醫用彈力襪,肥胖患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
4、遺傳性易栓癥:蛋白C缺乏、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遺傳缺陷導致凝血異常。可能與V因子Leiden突變、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變有關,通常表現為反復流產、多發性血栓等癥狀。需終身服用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
5、惡性腫瘤:胰腺癌、卵巢癌等分泌促凝物質激活凝血系統。可能與組織因子釋放、血小板活化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游走性血栓、D-二聚體持續升高等癥狀。需針對原發腫瘤進行手術切除或放化療,同步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每日保證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飲食增加獼猴桃、菠菜等維生素K含量穩定食物,監測下肢周徑變化超過3厘米需立即就診。長期臥床患者需每2小時翻身一次,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預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