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痔瘡的發生率較高,可能與腹壓增高、激素變化、飲食結構改變、靜脈回流受阻、排便習慣等因素有關,可通過溫水坐浴、提肛運動、膳食纖維補充、藥物緩解、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
1、腹壓增高:妊娠期子宮增大會壓迫盆腔靜脈叢,分娩時屏氣用力進一步增加腹壓,導致直腸下端靜脈曲張。建議產后避免久站久坐,側臥時用枕頭墊高臀部促進血液回流,每日進行10分鐘膝胸臥位緩解壓迫。
2、激素變化:孕激素水平升高使血管平滑肌松弛,產后泌乳素持續作用延緩靜脈收縮功能恢復。哺乳期可食用黑芝麻、核桃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幫助增強血管彈性,避免攝入辛辣刺激食物。
3、飲食結構改變:產后高蛋白月子餐常見膳食纖維不足,水分攝入減少易致大便干結。建議每日攝入500克綠葉蔬菜、200克火龍果或香蕉,晨起空腹飲用300毫升溫蜂蜜水刺激腸蠕動。
4、靜脈回流受阻:盆腔充血及傷口疼痛抑制排便反射,久臥導致血液淤滯。便后使用38℃溫水清洗肛門,配合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痔瘡膏等外用藥物,疼痛明顯時可短期服用布洛芬。
5、手術干預指征:血栓性外痔或Ⅲ度以上內痔可能需行痔核切除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術后24小時內限制排便,使用開塞露輔助通便,保持創面干燥并定期消毒換藥。
產后痔瘡預防需注重飲食中燕麥、奇亞籽等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補充,每天進行提肛運動3組每組20次,便后清潔建議使用智能馬桶蓋的溫水沖洗功能。哺乳期用藥需嚴格遵醫囑,出現持續出血、痔核脫出嵌頓應及時至肛腸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