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期陰道少量出血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激素治療、婦科疾病管理、感染控制、中醫調理等方式干預。該癥狀可能由排卵期出血、內分泌失調、子宮肌瘤、生殖道感染、黃體功能不足等因素引起。
1、排卵期出血:排卵期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可能導致子宮內膜脫落,表現為點滴出血。保持外陰清潔,避免劇烈運動,觀察2-3天多可自行停止。適當增加豆制品、亞麻籽等植物雌激素食物攝入。
2、激素調節: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可能引起不規則出血。短效避孕藥如優思明、地屈孕酮等可調節月經周期。伴隨痤瘡、多毛癥狀需檢測性激素六項。
3、肌瘤處理:黏膜下子宮肌瘤可能導致接觸性出血。GnRH-a類藥物亮丙瑞林可縮小肌瘤體積,宮腔鏡肌瘤切除術適用于直徑>5cm的病灶。貧血患者需補充鐵劑。
4、抗感染治療:宮頸炎或陰道炎可能引起血性分泌物。衣原體感染選用阿奇霉素,細菌性陰道病使用甲硝唑。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伴侶需同步治療。
5、黃體支持:黃體功能不全者月經前易出現褐色分泌物。排卵后口服黃體酮膠囊10天,配合維生素E改善卵巢功能。基礎體溫監測有助于判斷黃體期長度。
每日記錄出血時間和性狀,避免攝入生冷辛辣食物。瑜伽、快走等適度運動有助于盆腔血液循環,出血期間建議選擇衛生護墊而非棉條。持續超過3個月經周期或伴隨腹痛需做陰道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