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拉肚子可能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腸道感染、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攝入過多生冷、辛辣或油膩食物可能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蠕動加快。過量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也會造成滲透性腹瀉。調整飲食結構,選擇小米粥、蒸蘋果等溫和食物有助于緩解癥狀。
乳糖不耐受或麩質過敏時,未完全分解的營養物質會引發滲透壓改變。典型表現為進食奶制品后面部潮紅伴隨水樣便。需通過食物日記排查過敏原,改用無乳糖奶粉或藜麥等替代主食。
輪狀病毒或諾如病毒感染可破壞腸絨毛結構,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會產生腸毒素。常伴隨發熱、惡心癥狀,糞便可能呈現蛋花湯樣。輕癥可通過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重癥需蒙脫石散、益生菌等藥物干預。
與內臟高敏感性及腦腸軸失調有關,精神緊張時癥狀加重。典型表現為腹痛后排便,糞便帶有黏液但無膿血。低FODMAP飲食配合匹維溴銨等解痙藥可改善癥狀,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型患者有效。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導致腸道持續炎癥反應,可能與免疫異常相關。常見血便、體重下降等報警癥狀,腸鏡檢查可見連續性潰瘍。需長期使用美沙拉嗪或英夫利昔單抗控制炎癥,嚴重狹窄需行腸段切除術。
每日補充淡鹽水防止電解質紊亂,暫時避免高纖維的芹菜、雜糧等粗糙食物。癥狀超過3天或出現持續高熱、血便時需急診處理,兒童及老年人尤其要注意監測脫水指征。恢復期可逐步嘗試煮熟的胡蘿卜、山藥等低渣飲食,配合腹部順時針按摩促進腸道功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