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藥品質量并不差
事實上,中國藥品的質量并不差。許多跨國藥企所宣稱其藥物的質量是如何的優良,顯然也只是一個為爭取更多市場的借口,本土藥企生產的藥品與其它國家生產的"原研藥"相比,質量并不大的差異。
在中國醫生、醫院、乃是藥政主管機構和老姓心目中,仿制藥就是質量不佳的藥品,但他們卻又經常找不出相差的對比資料。這當然也與我國的《藥典》沒有完善相關。江西大余縣人民醫院的馮春雷認為,我國的《藥典》沒有明確要求做藥品的等效性實驗,是一大敗筆。規定要求藥品符合標準即可,這樣國產藥與同樣成分的進口藥差距、使用量的差異都不得而知,如何能下國產藥完全不如進口藥的定論?掛網招標時劃分藥品質量層次的依據又是什么?醫院如果過于增大某種暢銷藥品的使用量,也可能導致藥品副作用的擴散。
北京博思智鑰咨詢策劃公司總經理廖光會表示,針對藥品質量標準,中國是有自己的標準的。但藥品生產作為一項極為復雜的工藝,也要經過格為嚴格的檢驗和控制,不可否認,藥品生產每一道程序的差異化操作都有可能導致藥品質量的差異。即便是同一生產線生產的藥品,產出的藥品質量也可能有所差異。極少藥品質量不高,但絕大部分藥品質量還是很不錯的。藥物發生不良反應在世界各國都存在,并不能因為近一兩年來中國出現的幾起"藥害事件"就否定了本土藥物的質量。藥品質量與安全性問題不單是中國面臨的,更是全球所面臨的問題,苛求剛起步的中國醫藥產業徹底解決,恐怕也是不現實的。
同時,相對于西藥,中藥還能夠緩解許多慢性發病的病情發展,且副作用比化學藥物小許多,對于這些中藥,質量也是非常可靠的。令人遺憾的是,由于中藥成本普遍不高,因此產品價格也相對便宜,但許多醫療機構由于見種忘義,針對療效相似的中西藥品,他們往往會選擇價格更高、利潤更多的西藥產品,甚至一些三甲醫院把中藥房給撤消了。
國產藥就只能低價?
重慶普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IO劉治榮曾在四川藥監局任職,深知醫生與患者這種"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微妙關系。她透露,隨著網絡這個沒有良好監管秩序的輿論陣地的普及,有時候個人的不當觀點會得到無限放大,致使國產藥妖魔化,似乎國產藥物天生命賤,只能是質量不高的產品,只能是低價產品,這也是有的患者去醫院點名要進口藥的原因,當然醫生也樂于配合。
作為去年剛從年營業額8億、利潤3億的神威來到前不久因搶先在紐約上市名噪一時的先聲藥業的OTC全國經理蔣維明,長期處于一線的他自然有一番獨到的見解。
像我國這種世界少有的醫藥不分家局面造成了我國醫院在終端壟斷了80%的藥品的現象。從"以藥養醫"的利益驅動上而言,升值空間較大的進口藥是無論國家出臺什么樣的規定都會被醫院想法設法使用的。正如藥店為了防止藥價過低損害自身利潤而不賣低價藥一樣,醫生同樣可以想諸如在通用名后面加記號的辦法繞過新規,而高價藥品往往都是進口藥、合資藥的天下。
而在醫療機構招標采購過程中所推行的"一品兩規"制,更是滋生了人們對國產藥物的種種偏見部意識。對于該項剛出臺不久的規定,自出臺后至今都是人們紛爭的焦點。按規定,藥品進入同一家醫院,劑型相同的同一藥品,只能進兩種規格,但并沒有要求一樣是進口藥,一樣是國產藥。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醫院為從藥品利潤角度考慮,往往是進口藥選擇一種規格,國產藥選擇另一種規格。對于醫院而言,藥品的要求首先是要好,其次是要貴,而這兩樣恰恰都被進口藥包完了,因此優先要進口藥。至于國產藥,就銷售點普藥好了。如此一來,就造成了國產藥物市場競爭的加大,情形慘烈。
戴盛明希望政府部門對藥品行業制定出更為明細的質量標準,再根據不同的質量標準對藥品進行定價,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工藝高、功效好的藥品賣出高價格,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同類藥品只要戴上一頂"合資""原研藥"的帽子就能價格翻番,而國產藥價格卻只能在低谷徘徊。
今年7月下旬,南京益豐大藥房在南京各零售賣場門前顯眼處,同步貼出一份由國產、合資廠家生產的同類藥品"一藥多名"價格對比表。該表顯示,國內外藥廠相同成分、相同規格的藥品在不同品牌間的價格差異最高達到80幾倍。益豐大藥房有限公司總負責人表示,此舉意在還消費者更多知情權,并擠掉合資藥品的"價格水分"。
可見,進口藥、合資藥不僅在醫院中屬于高價藥,即便是在藥店零售市場,同樣也是如此,益豐大藥房矛頭對準進口藥品,顯然是想以自己的力量讓公眾知道真相。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來為國產藥品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