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性皮炎可通過典型癥狀和接觸史初步判斷。皮膚出現紅斑、瘙癢、水皰或脫屑,且近期接觸過可疑物質時需高度懷疑。
接觸性皮炎分為刺激性皮炎和過敏性皮炎兩類。刺激性皮炎通常在接觸強酸、強堿等物質后迅速出現癥狀,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斑、灼痛感。過敏性皮炎存在潛伏期,接觸致敏原后24-72小時出現丘疹、水皰,伴有劇烈瘙癢。兩種類型都可能伴隨皮膚腫脹、滲出或結痂。
1、典型癥狀識別:
接觸性皮炎最顯著的特征是皮損局限于接觸部位,形狀與接觸物相關。金屬過敏常見于耳垂、手腕等佩戴飾品的部位,植物過敏多呈線狀分布。急性期可見水腫性紅斑、密集小丘疹,慢性反復接觸會導致皮膚增厚、苔蘚化。
2、接觸史追溯:
詳細回憶發病前48小時接觸過的物品,包括化妝品、清潔劑、金屬飾品、植物等。職業暴露需特別關注工作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兒童患者需排查玩具、彩筆等日常用品。部分遲發型過敏反應需追溯更早的接觸史。
3、醫學檢查手段:
斑貼試驗是診斷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金標準,將常見致敏原貼于背部皮膚,48小時后觀察反應。皮膚鏡可輔助鑒別皮炎與濕疹,必要時行皮膚活檢排除其他皮膚病。血常規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是否升高有助于判斷過敏狀態。
日常需避免搔抓患處,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減少摩擦。發作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歐米伽3脂肪酸。用溫水清潔皮膚后及時涂抹無香料保濕霜,外出時做好物理防曬。若皮損持續擴大或出現全身癥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