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濕肺可能由胎兒肺液吸收延遲、剖宮產分娩、母親妊娠期糖尿病、宮內窘迫、肺部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體位引流、氧療支持、抗生素治療、呼吸機輔助、靜脈營養等方式治療。
胎兒期肺部充滿液體以促進發育,自然分娩時產道擠壓幫助排出約1/3肺液。若肺液清除機制未完全激活,肺泡內殘留液體導致通氣障礙,表現為出生后呼吸急促、發紺。多數病例通過俯臥位促進液體引流,48小時內可自行吸收。
未經產道擠壓的新生兒肺液排出減少30%-40%,擇期剖宮產者風險更高。研究顯示38周前剖宮產患兒濕肺發生率增加2倍。保持頭高30度體位,配合胸部物理治療可加速肺液擴散,必要時需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支持。
妊娠期高血糖環境刺激胎兒胰島素分泌增多,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這類患兒常合并巨大兒,肺成熟度延遲使肺液重吸收受阻。監測血糖同時,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療法能顯著改善氧合指數。
缺氧缺血性損傷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與胎盤功能不全、臍帶繞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出生時Apgar評分低、羊水污染。需緊急清理呼吸道,嚴重者需氣管插管聯合利尿劑治療,常用呋塞米減輕肺水腫。
B族鏈球菌或大腸桿菌感染引發炎癥反應,肺泡上皮鈉通道功能障礙導致液體潴留,多伴隨發熱、C反應蛋白升高。經驗性使用青霉素聯合頭孢曲松,靜脈補液需控制速率為60ml/kg/d,避免加重肺水腫。
母乳喂養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每日進行3-4次背部叩擊促進排痰,維持環境溫度在24-26℃減少氧耗。若呼吸頻率持續>60次/分或血氧飽和度低于90%,需立即轉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監測體重變化及尿量,警惕心力衰竭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