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及排氣異??赏ㄟ^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生物反饋訓練、雌激素療法、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癥狀通常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損傷、激素水平變化、肥胖、慢性咳嗽等因素引起。
1、盆底肌松弛:妊娠期子宮壓迫及分娩時肌肉過度拉伸導致盆底支持力下降。堅持每日3組凱格爾運動,每組收縮10-15秒,可增強尿道括約肌力量。避免提重物超過5公斤,減少腹腔壓力。
2、分娩損傷:產道撕裂或會陰側切可能損傷神經肌肉組織。產后42天起進行醫院電刺激治療,每周2-3次,通過低頻電流促進神經修復。配合溫水坐浴緩解局部水腫。
3、激素變化:哺乳期雌激素降低使尿道黏膜變薄。局部涂抹雌三醇軟膏可改善尿道黏膜萎縮,哺乳期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增加大豆、亞麻籽等植物雌激素食物攝入。
4、腹壓增高:長期便秘或慢性咳嗽增加盆底負擔。每日攝入25g膳食纖維,推薦火龍果、西梅等促排便食物。學習腹式呼吸法,咳嗽時提前收縮盆底肌。
5、病理性因素:盆底器官脫垂或尿道瘺需醫療干預。可能與多次分娩、巨大兒分娩有關,常伴隨陰道墜脹感、尿頻等癥狀。輕度脫垂可采用子宮托,重度需行陰道壁修補術或尿道中段懸吊術。
產后康復期間建議每日攝入2000ml水分,分次飲用避免膀胱過度充盈。選擇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跳繩、跑步等增加腹壓項目。使用純棉護墊并及時更換,每次如廁后從前向后清潔。癥狀持續超過6個月或伴隨疼痛出血,需進行尿動力學檢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