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顆粒對新冠有治療作用嗎
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是新世紀至今影響最大、致死率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瘟疫,目前還沒有消停。在抗擊新冠歷程中,陸續發明了化學藥,也使用了中藥,它們都為緩解病癥、挽救生命做出了貢獻。從古到今的抗疫,中醫都有一些良方。那么,抗擊新冠有哪些中藥挺在一線?效果被認可嗎?
《中國疫病史鑒》記載了西漢至今2000多年,有據可考的疫病共321次。這些瘟疫以侵肺為主,集中在冬春季節,每5—10年一個周期。為了對抗瘟疫,涌現了大量名醫名方,比如:
東漢張仲景——麻杏石甘湯,載于《傷寒雜病論》。
宋代人參敗毒散,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金代李東垣——普濟消毒飲,載于《東垣試效方》。
明代楊栗山——升降散,載于《傷暑全書》。
明代吳又可——達原飲,載于《溫疫論》。
清代吳鞠通——霹靂散、安宮牛黃丸,載于《溫病條辨》。
清代葉天士、吳鞠通——銀翹散,載于《溫病條辨》。
清代王清任——解毒活血湯,載于《醫林改錯》。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和防疫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上世紀五十年代,用白虎湯、清瘟敗毒飲治療乙腦;2003年,非典初期,用達原飲和升降散救急。
新冠疫情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變異快、傳播快,現代醫學缺少特效手段,主要思路是“直接殺死”或破壞病毒寄生的環境,這個難免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如2003年非典期間,部分患者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命是救回來了,但有不少后遺癥。
中醫藥的治療思路總體是“改善病毒生存環境”,注重“提高人體免疫力”,以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一旦出現問題,以中醫藥的糾偏為主,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新冠感染人體,大致有潛伏期、作亂期、相持期三大階段,以及勝利或失敗兩個結局。勝則讓患者喪生,敗則讓患者恢復健康。期間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癥狀,中醫診斷為:
干咳咽痛:肺津不足,寒熱傷津。
肌痛乏力:氣虛、濕阻、受寒。
嗅覺味覺差:肺氣不足。
鼻塞和發熱:痰濕阻滯。
腹瀉:腸道濕阻瘀滯。
而新冠的核心病機,2020年是疫毒外侵,犯肺受邪而引起正氣虧損,叫“濕毒疫”,體現在濕、熱、毒、虛、瘀“五癥聚首”。現在則是風熱加濕,以解熱、化濕、祛風為主,核心仍是扶正祛邪,恢復和鞏固免疫力。
中醫在抗擊新冠疫情初期,廣為人知的就是“三藥三方”,以官方發布的診療文件確認下來:
三藥:
金花清感顆粒——由麻杏石甘湯和銀翹散組合而成,2009年為抗擊H1N1流感研發,310名患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降低了發燒和炎癥反應。在治療新冠中,顯著緩解輕癥患者臨床癥狀,出院時間大幅縮短。
連花清瘟顆粒——以麻杏石甘湯、大黃、銀翹散為基礎,2003年非典后研制成功,用于抗擊H1N1流感和新冠疫情,證實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減輕炎癥,多次傳出被賣斷貨。
血必凈注射液——由血府逐瘀湯改良而成,2003年非典后研發上市,作為治療膿毒癥和感染休克的附加療法,有明確的抑菌和消炎作用,減輕肺損傷,降低死亡率。
三方:
清肺排毒湯、化濕排毒方、宣肺排毒方。它們參考了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五苓散、射干麻黃湯等著名防疫古方。
其中宣肺排毒方是首個治療新冠方劑,2020年初的疫情對減少肺損傷有明顯效果,280例患者無一例轉化為重癥。化濕敗毒方誕生于武漢疫情主戰場,對輕、中、重度病癥治療都有療效,抗炎、抗病毒和免疫作用突出。清肺排毒湯對阻斷病癥向重癥發展有突出作用。
在3年的抗疫實踐中,被民眾廣泛使用的中成藥還有:藿香正氣丸、桂枝顆粒、荊防敗毒顆粒、清熱解毒顆粒、復方金銀花顆粒、防風通圣丸等。
雖然中醫藥在新冠疫情中的作用,受到過不小的質疑,認為無數據、傍西藥、吹牛皮、安慰劑,但它所做出的貢獻,是得到一線的醫護人員肯定的,近期一些“疫情放開”的風聲,也讓不少有防疫效果的中成藥,變得熱銷起來,成為家庭的必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