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陽氣可通過曬太陽、艾灸調理、適度運動、調整飲食、規律作息等方式實現。陽氣不足可能與長期熬夜、久坐不動、貪涼飲冷、慢性疾病、年齡增長等因素有關。
上午9-10點或下午4-5點選擇陽光溫和時段,每日曬背15-30分鐘。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刺激督脈陽氣升發。避免正午暴曬,曬后及時補充水分,陰虛體質人群需控制時長。
選取關元穴、命門穴、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隔姜灸或懸灸,每周3次為宜。艾草燃燒產生的紅外線可滲透皮下3-5厘米,直接溫煦經絡。注意灸后4小時內避免接觸冷水,糖尿病患者慎用直接灸法。
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太極拳"云手"等傳統導引術可引導陽氣運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每周5次,每次30分鐘至微汗為度。運動后忌立即吹空調,汗液未干時不沖冷水澡。
晨起空腹飲用生姜紅棗茶,午餐食用韭菜炒蝦仁、羊肉胡蘿卜湯等溫補膳食。少食西瓜、冷飲等寒涼食物,烹調時適量添加肉桂、小茴香等溫性香料。脾胃虛弱者慎用大辛大熱之品。
堅持子時23點前入睡,保證膽經、肝經排毒時段深度睡眠。午間小憩30分鐘養護心陽,避免熬夜耗傷元陽。睡眠環境保持26℃左右,過低的空調溫度會導致衛陽受損。
夏季養陽需注意循序漸進,體質偏熱者應搭配麥冬、百合等滋陰食材平衡藥性。日常可按摩涌泉穴、大椎穴促進氣血循環,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三伏天進行督脈拔罐、中藥貼敷等冬病夏治療法效果更佳,但嚴重陰虛火旺或急性炎癥期人群需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保持心情愉悅有助于少陽之氣生發,過度焦慮緊張會抑制陽氣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