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異常出血可通過婦科檢查、影像學評估、病理活檢等方式明確病因。子宮癌可能由HPV感染、雌激素水平異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不規則出血、下腹疼痛等癥狀。
持續陰道流血需優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如排卵期出血、宮內節育器刺激。病理性因素需考慮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良性病變,以及與子宮癌相關的HPV持續感染、長期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
婦科雙合診可初步判斷子宮形態異常,經陰道超聲能檢測子宮內膜厚度。確診需依賴分段診刮術獲取組織樣本,病理檢查發現腺體結構異常或癌細胞可明確診斷,腫瘤標志物CA125輔助評估病情進展。
子宮癌患者可能合并陰道排液呈血性或膿性,晚期出現盆腔壓迫癥狀如尿頻便秘。消瘦貧血等全身消耗癥狀提示疾病進展,腰骶部放射痛需警惕腫瘤轉移。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常見于圍絕經期,凝血功能障礙可通過血小板檢測排除。宮頸癌出血多呈接觸性,子宮內膜癌出血多為無痛性,病理活檢是鑒別金標準。
確診后根據分期選擇子宮全切術、廣泛性子宮切除術,配合紫杉醇+卡鉑化療方案。保留生育需求者可采用大劑量孕激素治療,靶向藥物如貝伐珠單抗適用于復發轉移病例。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避免感染,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豆制品攝入調節雌激素。術后三個月內避免負重運動,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盆腔MRI。出現發熱或異常分泌物需立即復查,長期隨訪需關注淋巴水腫等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