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出血可能由胚胎著床、宮頸病變、先兆流產、宮外孕、胎盤異常等原因引起。
1、胚胎著床:
受精卵植入子宮內膜時可能引起輕微出血,稱為著床出血,多發生在受孕后10-14天。出血量少且短暫,無需特殊處理,注意觀察即可。避免劇烈運動和性生活,保持外陰清潔。
2、宮頸病變:
宮頸糜爛、宮頸息肉等良性疾病可能導致接觸性出血,尤其在婦科檢查或性生活后。出血呈鮮紅色,量少無腹痛。需通過婦科檢查確診,必要時行息肉摘除或宮頸冷凍治療。
3、先兆流產:
可能與黃體功能不足、胚胎染色體異常有關,表現為陰道流血伴下腹墜痛。出血量少于月經,持續時間長。需臥床休息,遵醫囑使用黃體酮、地屈孕酮等藥物保胎。
4、宮外孕:
受精卵在輸卵管著床導致破裂出血,常伴有單側腹痛、肩部放射痛。出血呈暗紅色,可能出現休克。需緊急就醫,通過腹腔鏡手術切除患側輸卵管或注射甲氨蝶呤保守治療。
5、胎盤異常:
前置胎盤或胎盤早剝可引起無痛性大量出血,前者出血顏色鮮紅,后者伴子宮強直收縮。需絕對臥床,嚴重時需剖宮產終止妊娠,必要時輸血糾正貧血。
孕期出血需立即就醫明確病因,避免自行用藥。日常注意補充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避免提重物和長時間站立。保持每日30分鐘溫和散步,監測出血量和胎動變化,定期產檢排查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