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多數情況下可以治愈。治療效果取決于穿孔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因素,及時就醫干預可促進組織修復。
一、小型穿孔的恢復:
直徑小于3毫米的穿孔通常具有自愈性。這類穿孔多由氣壓傷或輕度炎癥引起,表現為短暫聽力下降、耳鳴,一般無劇烈疼痛。臨床建議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擤鼻或游泳,多數在2-4周內自行愈合。期間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預防感染,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二、中型穿孔的干預:
3-5毫米的穿孔可能與慢性中耳炎或外傷有關,癥狀包括持續耳悶、反復流膿。需通過耳內鏡評估后行貼片修補術,醫生會使用明膠海綿或硅膠膜覆蓋穿孔部位,配合口服頭孢類抗生素控制感染。約60%患者經2-3次貼片治療后愈合,恢復期需避免劇烈運動。
三、大型穿孔的手術治療:
超過5毫米的穿孔或邊緣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術。這類穿孔常伴隨傳導性耳聾、眩暈,可能與膽脂瘤或顱底骨折相關。手術采用顳肌筋膜或軟骨膜移植修補,術后需臥床24小時,1個月內禁止乘坐飛機。成功率可達85%,但存在3%-5%的再穿孔風險。
日常護理應避免耳道進水,洗澡時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促進黏膜修復,限制辛辣食物減少充血。恢復期每周進行純音測聽監測聽力變化,三個月內避免潛水或高原旅行。若出現突發耳痛或發熱需立即復診,提示可能存在繼發感染。合并糖尿病或免疫缺陷患者需延長抗感染療程,愈合時間可能延遲至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