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立秋了,北方的天氣就開始涼了,而天氣轉涼了以后,感冒的人群也明顯多了起來。在之前的夏天,大家都佩戴口罩,減少了外邪從口鼻侵入機體的機會。相較于秋天,夏天外感的幾率相對較低,所以入秋后,仍建議大家還是要繼續做好防范。
我們知道孩子感受外邪,初期是很好控制的。等到表邪入里,這時其實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治療,都要花一番力氣的。尤其是現在各地的兒科醫院就診壓力都非常大,如果大家能夠學點中醫,去防治的外感,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那么,我們用什么方法去防治呢?中醫講外感六淫,指的是外界六種不正之氣,叫風、寒、暑、濕、燥、熱(火)。
感冒一般是由風寒襲肺引起,其次是風熱、暑濕、燥邪。如秋季天氣轉為寒涼,身體受了風寒的侵襲,很容易就會患上風寒感冒,出現打噴嚏,流清涕等癥狀。所以秋冬季節,大家主要要預防的是風寒感冒!
如何識別風寒感冒?當寒邪入侵機體,會出現打噴嚏,流清涕,嚴重的患兒還會出現像清水一樣的清鼻涕。同時伴有咳嗽,痰稀色白。怕冷,起雞皮疙瘩,風一吹會感覺更冷。頭疼,甚至后頸部也會感覺疼痛僵硬,舌苔薄白。如果有這些癥狀那么就是風寒感冒了。
當身體受了風寒,在第一時間采取各種方式讓身體暖和過來,恢復氣血運行,是能將寒邪祛除的。比如用適量的懷山藥粉開水沖成糊糊,山藥能補肺、脾、腎三臟,補充身體正氣,同時,用山藥糊的溫熱起到發汗的作用,使氣血通暢,將寒邪祛除。另外還有紫蘇葉,也有解表散寒的作用,以便在感冒初期的時候,將風寒之邪祛除。
如果感冒初期沒有控制好,就會進入風寒感冒的第二階段,叫“外寒里熱”階段。外寒的癥狀如打噴嚏,流清涕,怕冷,頭疼等。同時出現里熱的癥狀,如清鼻涕會變黃,嗓子疼,發燒等。
這種外寒里熱的癥狀,我們通常叫做“寒包火”。那么,哪種體質的孩子更容易進入這種外寒里熱的階段呢?其實,就是身體本來就郁熱的患兒,比如說孩子平時愛吃肉,脾胃積滯,肺胃積熱。這時,如果感受外邪,就更容易出現外寒里熱的癥狀。當感冒發展到第二階段時,我們應該使用什么中成藥來治療呢?
治療外寒里熱型感冒的中成藥一定要兵分兩路,一路是溫熱的藥,散外寒。另外一路要用藥性寒涼的藥物,清理熱。表里雙解,才能有效的治療“寒包火”型的感冒。
如同仁堂生產的兒感清口服液。方中荊芥穗疏風散寒,解表,紫蘇葉解表散寒,發汗。相須為用,解表散寒。配伍化橘紅(廣東化州產的橘紅-道地藥材)有解表散寒,化痰宣肺的作用。寒邪侵肺,往往會有咳嗽的表現,化橘紅能宣肺止咳。
法半夏化痰降氣,可以配合山楂、蘿卜下氣消積。因為小兒外感病的特點是容易夾積,導致肺胃功能下降,所以在治療外感的同時消食導滯,效果更佳。
那么,方子中還有哪些清里熱的藥呢?
首先黃芩,清肺熱,配伍薄荷,辛涼解表,透邪外出。再配伍桔梗、甘草,清咽利喉,緩解因里熱導致咽喉疼痛。甘草,同時還可以調和諸藥。以上諸藥合用,表里雙解,共奏解表清熱,宣肺化痰之功。治療小兒外感風寒,肺胃蘊熱。癥見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痰白或黃,咽喉腫痛。
服藥期間,配合清淡飲食,和具有消食導滯的藥物,如山楂、麥芽、焦三仙,效果會更好。
如果大家掌握了一些中醫原理,在選用經典的方藥時,就會更加有的放矢,那么孩子感受外邪時也會恢復的更快一些。
如何去保護孩子免受外邪的侵襲,在未來的秋冬季節,可能將會有更大的挑戰,希望大家多學點中醫知識,掌握一些類似的治療方法。那么我們就能在未來的挑戰中,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