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面贗復體制作需通過口腔印模、模型設計、材料選擇、個性化塑形、試戴調整等步驟完成,常用于腫瘤術后、外傷等導致的頜面部缺損修復。
1、口腔印模:
采用硅橡膠或藻酸鹽印模材料獲取患者口腔及缺損區域精確形態。無牙頜患者需使用特殊托盤,頜骨缺損者需配合CT掃描進行三維重建。印模過程需保持患者頭部穩定,避免吞咽動作影響精度。
2、模型設計:
將印模灌注成石膏模型后,技師根據缺損范圍設計贗復體支架結構。上頜缺損需考慮阻塞器與余留牙的卡環固定,下頜缺損需模擬髁突運動軌跡。數字化設計軟件可輔助建立咬合關系,確保發音和咀嚼功能恢復。
3、材料選擇:
基托常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缺損部位可選用硅膠仿真黏膜。眶缺損贗復體需配合磁性附著體,耳廓缺損多采用醫用級硅膠。材料需通過生物相容性測試,彈性模量接近真實組織。
4、個性化塑形:
參照健側面部特征手工雕刻缺損部位形態,眼瞼贗復體需分層塑造結膜和皮膚色澤。鼻缺損贗復體采用內嵌金屬支架維持鼻孔形態,硅膠邊緣需薄至0.3mm以實現自然過渡。
5、試戴調整:
分階段進行功能試戴,檢查固位力和邊緣密合度。咀嚼測試時調整咬合平面,發音測試需修正腭咽閉合。最終進行膚色分層上色,使用耐光照的礦物顏料實現與周圍皮膚的顏色匹配。
頜面贗復體佩戴后需每日用軟毛刷清潔,避免咖啡、煙草等色素沉積。硅膠部件建議每2年更換,樹脂基托每5年需重新襯墊。進食堅硬食物時需雙側均衡咀嚼,游泳或劇烈運動前可暫時取下。定期復診檢查附著體磨損情況,缺損區骨吸收超過3mm時應考慮重制。配合面部肌肉訓練可增強贗復體穩定性,維生素E軟膏能延緩硅膠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