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性黃疸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肝硬化、肝癌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皮膚黏膜黃染、尿色加深、乏力、食欲減退、腹脹等癥狀。
1、皮膚黃染:肝細胞損傷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血液中結合膽紅素升高,使皮膚和鞏膜呈現橙黃色。急性期可能伴有皮膚瘙癢,慢性期可見色素沉著。建議避免抓撓,使用溫和保濕劑緩解干燥。
2、尿液變色:肝臟處理膽紅素能力下降,尿膽原經腎臟排出增多,尿液呈濃茶色或醬油色。可能與膽管梗阻、溶血等因素有關。每日觀察尿色變化,記錄排尿頻率和量。
3、消化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影響脂肪消化,出現厭油膩、惡心嘔吐。門靜脈高壓時伴隨食管靜脈曲張,可能引發黑便。少食多餐,選擇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腐。
4、肝區不適:肝臟腫大牽拉包膜產生鈍痛或脹痛,可能與肝膿腫、腫瘤生長等因素有關。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避免右側臥位加重壓迫感。
5、凝血障礙:肝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導致鼻衄、牙齦出血。嚴重時出現皮下瘀斑、消化道出血。定期監測凝血酶原時間,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
日常需限制動物內臟、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適當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每周測量腹圍變化,觀察下肢水腫程度。出現意識模糊、嘔血等肝性腦病前兆時立即就醫。肝硬化患者每3個月復查超聲和甲胎蛋白,肝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半年進行肝臟CT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