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干澀可通過使用水溶性潤滑劑、保持局部清潔、避免刺激性產品等方式緩解,通常由激素水平變化、局部刺激、皮膚疾病、陰道炎、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激素變化:
圍絕經期雌激素下降會導致外陰黏膜變薄萎縮,日常可增加大豆制品、亞麻籽等植物雌激素攝入,嚴重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雌三醇乳膏、普羅雌烯陰道膠囊等局部激素治療。
2、物理刺激:
過度清洗或使用堿性沐浴露會破壞外陰皮脂膜,建議選擇pH4.5弱酸性護理液,穿純棉透氣內褲。開塞露含甘油成分雖能短暫潤滑,但其滲透壓較高可能加重黏膜脫水,不推薦使用。
3、皮膚病變:
硬化性苔蘚等疾病會引起外陰皸裂瘙癢,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有關,通常伴隨白色斑塊、皮膚萎縮等癥狀。需通過皮膚活檢確診,局部可涂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他克莫司軟膏治療。
4、感染因素:
反復發作的霉菌性陰道炎會導致外陰紅腫脫屑,與陰道菌群失衡有關,常見于長期使用抗生素者。確診需進行白帶常規檢查,治療選用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等抗真菌藥物。
5、系統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外陰干燥,與微循環障礙和糖代謝異常相關,多伴有多飲多尿癥狀。需通過血糖監測明確診斷,控制血糖同時可配合α-硫辛酸改善神經血供。
日常護理建議每日飲用2000ml溫水,適量食用銀耳、秋葵等富含黏液蛋白的食物,避免久坐壓迫會陰部。出現持續灼痛、潰瘍等癥狀需及時就診婦科排除外陰上皮內瘤變等疾病,必要時進行CO2激光治療或局部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