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的確診需結合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結果綜合判斷。典型診斷標準包括持續性腹瀉、腹痛、發熱等表現,糞便常規可見白細胞或潛血陽性,血常規可能顯示炎癥指標升高,嚴重時需通過腸鏡檢查明確黏膜病變程度。
一、臨床癥狀評估:
腸炎患者通常出現每日超過3次的稀便或水樣便,持續48小時以上,伴隨臍周或下腹部陣發性絞痛。部分患者有低熱、惡心嘔吐癥狀,嬰幼兒可能出現脫水體征如眼窩凹陷、皮膚彈性減退。感染性腸炎起病急驟,炎癥性腸病則多表現為慢性反復發作。
二、實驗室檢查要點:
糞便常規檢查是基礎項目,細菌性腸炎可見大量白細胞,病毒性腸炎以脂肪球為主。血常規中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升高提示細菌感染,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適用于嬰幼兒。嚴重病例需做血電解質評估脫水程度,慢性患者應檢測糞便鈣衛蛋白鑒別炎癥性腸病。
三、影像學與內鏡檢查:
腹部超聲可排除闌尾炎等急腹癥,CT檢查適用于疑似并發癥如腸穿孔病例。結腸鏡檢查能直觀觀察結直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病變,必要時取活檢進行病理診斷。膠囊內鏡對小腸病變檢出率較高,但急性期禁用。
預防腸炎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冷變質食物,處理食材前規范洗手。急性期建議食用低渣流質如米湯、藕粉,癥狀緩解后逐步過渡到低纖維軟食。保持充足水分攝入,可口服補液鹽預防電解質紊亂?;謴推谶m當補充雙歧桿菌等益生菌,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腸道蠕動。慢性腸炎患者需定期復查腸鏡,監測營養狀況,必要時進行營養支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