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冬至嚴寒來臨之際,感冒病尤其多見。
中醫看來,感冒乃是由于外邪侵襲人體肌表、肺氣失宣所致,有風寒、風熱、風燥、風溫、暑濕等不同。而冬季最常見的類型當屬風寒感冒,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癥狀不一定全部出現,可一癥或多癥同時出現。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而藥店或醫院常有中成藥可供選擇:藍芩口服液等。
一般而言,風寒感冒,如果正氣旺盛,抗邪有力,可不藥而愈;或及時采用解表散寒治法,則愈好較快,一般療程不超過一周。
此處以臨床常常亂用之藍芩口服液舉例說明如何正確應用。藍芩口服液組成為:板藍根、黃芩、梔子、黃柏、胖大海,輔料為蔗糖、苯甲酸鈉、聚山梨酯80。細看處方組成,均為寒涼藥物,且以苦寒藥物居多,對實熱證尤為適宜,而對于風寒感冒而不僅不適合,反而有害,正如中醫常言道:“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正確的治法才是疾病速愈的關鍵。風寒感冒選用藍芩口服液,古人早已指出其弊:雪上加霜。
或有人問曰:風寒感冒后,常有咽痛、口干、扁桃體紅腫等表現,此為實熱證否,可用藍芩否?答曰:需認真鑒別上述癥狀,須知風寒感冒后,寒邪凝聚咽痛部位,津液流通不利,亦可表現為咽痛、口干、扁桃體紅腫,如此時有惡寒、鼻寒、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舌淡白苔薄白等癥更可判斷表證仍在,尚未入里或表寒多里熱少,仍須采用解表散寒治法,灼加清瀉里熱藥物。
或有人再問曰:何時可斷為咽痛、口干、扁桃體紅腫為里熱表現?答曰:無惡寒、流清涕、咳嗽但痰必黃稠,脈或滑或數,舌紅少津,苔干,此時里熱癥具,宜根據具體情況選用辛寒清解法或苦寒直折法。藍芩口服液作為一種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成藥,此時可用,其要點為咽痛、咽干、咽部灼熱等一派實熱征之象。如表寒未解,用之仍顯不當。
因此,選擇藍芩口服液等清熱類中成藥時,必須嚴格掌握好適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