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透明細胞癌可能由基因突變、子宮內膜異位癥、長期雌激素刺激、慢性炎癥及環境毒素暴露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手術切除、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放射治療等方式干預。
ARID1A和PIK3CA基因突變是卵巢透明細胞癌的主要分子特征。ARID1A作為抑癌基因,其失活導致染色質重塑異常;PIK3CA激活突變則通過PI3K/AKT/mTOR通路促進腫瘤增殖。基因檢測可指導靶向藥物選擇,如mTOR抑制劑依維莫司。
約30%病例合并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內膜組織長期受炎癥微環境刺激可能誘發惡性轉化。患者常表現為盆腔包塊進行性增大,CA125指標輕度升高。腹腔鏡探查可明確病灶范圍,需行全面分期手術。
長期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增加發病風險,如未生育、月經初潮早或絕經晚。雌激素受體陽性腫瘤可能對他莫昔芬治療敏感,但需注意此類腫瘤對傳統化療反應較差。
盆腔感染性疾病或異物長期滯留導致局部氧化應激損傷,炎性因子IL-6和TNF-α持續釋放可能誘發細胞惡性轉化。患者多有慢性盆腔疼痛病史,病理可見透明細胞呈鞋釘樣排列。
石棉、滑石粉等致癌物質經生殖道逆行遷移至卵巢,誘發DNA加合物形成。職業暴露人群需定期婦科檢查,PET-CT有助于早期發現代謝異常病灶。
日常需控制動物脂肪攝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取量;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術后患者應使用壓力襪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監測肝腎功能變化。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或腹圍驟增時應及時復查增強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