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癥服用消炎藥可以緩解癥狀,但無法徹底治愈。干槽癥是拔牙后牙槽窩骨面暴露的感染性疾病,需專業清創配合藥物治療。
一、消炎藥的作用與局限:
消炎藥能控制干槽癥繼發感染,減輕疼痛和腫脹。常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但單純用藥無法清除牙槽窩內壞死組織,需配合口腔科醫師進行局部清創處理。若僅依賴藥物,可能導致病程遷延或感染擴散。
二、干槽癥的分期處理:
早期表現為拔牙后3-5天劇烈疼痛,牙槽窩空虛有腐臭味。此時需立即就醫行牙槽窩搔刮術,清除壞死骨組織后填塞碘仿紗條。中期伴隨頜面部腫脹時可靜脈輸注抗生素。晚期若發生頜骨骨髓炎,需手術引流并長期抗感染治療。及時干預者治愈率可達90%以上。
日常護理需保持口腔清潔,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術后24小時內避免漱口或吮吸傷口,飲食選擇溫涼流質食物。恢復期避免吸煙飲酒,減少劇烈運動。若出現持續跳痛或發熱癥狀,應立即復診。定期口腔檢查可預防干槽癥發生,復雜拔牙后建議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含漱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