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性肝炎可能由免疫抑制狀態(tài)、母嬰垂直傳播、輸血感染、器官移植后感染、HIV合并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發(fā)熱、肝區(qū)疼痛、黃疸、轉氨酶升高、肝脾腫大等癥狀。
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常見持續(xù)性低熱或間歇性高熱,體溫波動在38-40℃之間,多伴有畏寒癥狀。發(fā)熱機制與病毒血癥及肝臟炎癥反應相關,需通過血常規(guī)檢測與細菌感染鑒別。
約60%患者出現右上腹隱痛或脹痛,體檢可觸及肝臟腫大伴觸痛。疼痛源于肝包膜受牽拉及炎癥刺激,超聲檢查可見肝實質回聲增粗,需與膽道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血清總膽紅素可升高至85.5-171μmol/L,皮膚鞏膜黃染多在發(fā)病后1-2周出現。黃疸類型以肝細胞性為主,可能伴隨尿色加深及陶土樣便,反映肝細胞攝取和排泄功能障礙。
ALT和AST水平常升高至正常值5-10倍,且AST/ALT比值多大于1。酶學改變提示肝細胞損傷,動態(tài)監(jiān)測可見酶峰持續(xù)時間較普通病毒性肝炎更長,恢復期可能持續(xù)4-8周。
75%患者出現肝臟肋下2-4cm腫大伴質地中等,30%合并脾臟腫大。影像學顯示門靜脈周圍水腫帶是特征性改變,嚴重者可出現腹水及凝血功能障礙。
巨細胞病毒性肝炎患者需保證每日2500ml水分攝入,選擇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粥、清蒸魚等,避免高脂飲食。恢復期可進行散步、太極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肝功能復查直至指標正常。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長期監(jiān)測病毒載量,妊娠期感染者應進行羊水穿刺排除胎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