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可通過增加喂養頻率、藍光治療、補充益生菌、暫停母乳喂養、靜脈注射白蛋白等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通常由膽紅素代謝異常、母乳喂養不足、母嬰血型不合、感染、遺傳代謝疾病等原因引起。
1、增加喂養:新生兒黃疸與膽紅素排泄速度相關,增加喂養次數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膽紅素通過糞便排出。建議每2-3小時喂養一次,母乳喂養者需確保正確含接姿勢,配方奶喂養者可適當增加10-15ml奶量。每日排便3次以上可有效降低黃疸水平。
2、藍光治療:病理性黃疸需接受425-475nm波長藍光照射,通過光異構作用將脂溶性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治療期間需遮蓋眼睛及會陰部,每4小時翻身一次,監測體溫及脫水情況。光療12小時后血清膽紅素可下降1-2mg/dl。
3、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失衡會影響膽紅素代謝,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可競爭性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每日補充1.5億CFU動物雙歧桿菌,配合母乳低聚糖可提升定植效率。
4、暫停母乳: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孕酮代謝產物抑制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有關。血清膽紅素>15mg/dl時建議暫停母乳24-48小時,改用水解蛋白配方奶。期間需定時擠奶維持泌乳,黃疸消退后可恢復母乳喂養。
5、白蛋白輸注:重度黃疸合并白蛋白<25g/L時,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可增加膽紅素結合位點。每公斤體重1g白蛋白可結合8.5mg膽紅素,需配合輸注免疫球蛋白預防溶血。治療期間監測尿量及心肺功能。
新生兒黃疸護理需保持室溫26-28℃,每日曬太陽不超過15分鐘。母親飲食應增加南瓜、胡蘿卜等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避免進食蠶豆等可能誘發溶血的食品。撫觸按摩可促進腸蠕動,每日3次順時針腹部按摩配合被動操。若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四肢黃染超過肘膝關節、嗜睡拒奶等情況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