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糜爛的嚴重程度需結合具體病因和癥狀判斷,可能由胃酸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長期飲酒或自身免疫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難、反酸或嘔血等癥狀。
1、胃酸反流:
胃酸持續刺激賁門黏膜可導致糜爛,與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有關。減少高脂飲食、咖啡因攝入,睡眠時抬高床頭可緩解癥狀。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能抑制胃酸分泌。
2、感染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常見病因,可能伴隨上腹隱痛或噯氣。碳13呼氣試驗可確診,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聯合鉍劑的三聯療法可根除細菌。未及時治療可能進展為消化性潰瘍。
3、藥物損傷: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會破壞黏膜屏障。需評估用藥必要性,必要時更換為對乙酰氨基酚等替代藥物。黏膜保護劑硫糖鋁可促進修復。
4、生活方式:
酒精和辛辣食物直接刺激黏膜,每日飲酒超過40克風險顯著增加。戒酒并避免過燙飲食,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攝入有助于黏膜修復。
5、病理進展:
重度糜爛可能伴隨嘔血或黑便,需警惕Barrett食管或癌變風險。胃鏡檢查可評估病變范圍,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或黏膜切除術。反復出血者需考慮外科介入。
日常需保持清淡飲食,選擇蒸煮烹調方式,避免洋蔥、柑橘類等刺激性食物。規律進食小米粥、山藥等養胃食材,配合腹式呼吸訓練降低腹壓。出現持續胸痛、體重下降或嘔血應立即消化科就診,胃鏡復查間隔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調整為3-12個月。戒煙限酒并控制BMI在18.5-23.9之間,睡眠不足會延緩黏膜修復,建議保證7小時夜間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