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與蕁麻疹的鑒別可通過皮損形態、持續時間、伴隨癥狀、誘因及病理機制進行區分。
1、皮損形態:
皮疹表現為多樣性皮損,包括紅斑、丘疹、水皰或鱗屑,邊界不清且形態不規則。蕁麻疹特征為突發的風團樣隆起,中央蒼白周圍紅暈,皮損形態單一,邊界清晰。兩者觸感差異明顯,蕁麻疹皮損按壓后可暫時褪色。
2、持續時間:
普通皮疹可持續數天至數周,消退后可能遺留色素沉著或脫屑。蕁麻疹皮損具有游走性,單個風團通常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但新皮損可反復出現,病程超過6周則定義為慢性蕁麻疹。
3、伴隨癥狀:
蕁麻疹常伴劇烈瘙癢,約45%患者出現血管性水腫,嚴重者可合并呼吸困難或過敏性休克。普通皮疹瘙癢程度不一,可能伴隨灼熱感或疼痛,系統癥狀較少見,多與原發性疾病相關。
4、誘發因素:
蕁麻疹多由過敏原觸發,常見于食物海鮮、堅果、藥物青霉素、阿司匹林或物理刺激寒冷、壓力。皮疹病因復雜,可能為感染病毒、真菌、接觸性皮炎或系統性疾病紅斑狼瘡的表現。
5、病理機制:
蕁麻疹屬于Ⅰ型超敏反應,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真皮水腫。皮疹病理多樣,可能涉及表皮增生銀屑病、海綿水腫濕疹或血管炎紫癜,需皮膚鏡或活檢確診。
日常護理需避免搔抓,穿著純棉衣物減少摩擦。蕁麻疹急性期可冷敷緩解瘙癢,記錄過敏日記排查誘因。飲食建議限制高組胺食物如腌制食品、發酵豆制品,適當補充維生素C增強毛細血管穩定性。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可改善免疫功能,但運動誘發的蕁麻疹需警惕膽堿能性蕁麻疹。癥狀持續或出現喉頭水腫需立即急診處理,慢性患者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及自體血清皮膚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