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多數情況下不嚴重,屬于慢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及時治療預后良好。
1、疾病特點與分期:
孢子絲菌病由申克孢子絲菌感染引起,常見于皮膚暴露部位。早期表現為無痛性紅色結節,逐漸形成潰瘍或疣狀增生,可能伴隨淋巴管炎。若不治療可能發展為固定型或播散型,后者可能累及骨骼、關節或內臟,但發生率極低。皮膚局限型占90%以上,通過規范抗真菌治療可完全康復。
2、治療與預后:
皮膚型患者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3-6個月即可治愈,碘化鉀溶液仍是經濟有效的傳統用藥。播散型需靜脈使用兩性霉素B后轉為口服藥,療程延長至12個月。免疫功能正常者治愈率超過95%,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需長期維持治療。治療期間需每月復查肝功能,避免陽光暴曬引發光敏反應。
日常需保持創面清潔干燥,接觸土壤或植物時穿戴防護手套。飲食宜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適度進行太極拳等溫和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不明原因皮膚潰瘍超過2周未愈,或伴隨發熱、關節腫痛時需及時就醫排查播散感染。該病不會通過人際傳播,患者無需隔離,但需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