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腸炎可能由放射線直接損傷、腸道菌群失衡、血管內皮損傷、免疫功能抑制、局部組織纖維化等原因引起。
1、放射線損傷:
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療時,高能射線穿透組織導致直腸黏膜細胞DNA斷裂,直接破壞上皮細胞再生能力。電離輻射引發自由基大量產生,造成氧化應激損傷,臨床表現為治療2-4周后出現里急后重、黏液血便等癥狀。
2、菌群紊亂:
放射線改變腸道pH值和氧分壓,促使致病菌過度繁殖。擬桿菌門數量減少而變形菌門增加,破壞黏膜生物屏障。這種微生態失衡會加重放射線誘發的炎癥反應,增加繼發感染風險。
3、血管病變:
放射線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導致微小動脈內膜增厚和玻璃樣變。腸壁毛細血管網減少造成局部缺血,后期出現血管閉塞性改變。這種慢性缺血可導致遲發性直腸潰瘍,多在放療后6-24個月出現。
4、免疫抑制:
放射線抑制腸道相關淋巴組織功能,降低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時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下降,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減弱。這種免疫防御功能缺陷使受損黏膜更易繼發機會性感染。
5、纖維化形成:
持續炎癥刺激促使成纖維細胞活化,轉化生長因子-β過量分泌導致膠原沉積。進行性腸壁纖維化可能引發腸腔狹窄,嚴重者需手術干預。該病理改變多出現在放療結束1-3年后。
日常護理需采用低渣飲食避免刺激,推薦香蕉、蘋果泥等低纖維食物。適當補充谷氨酰胺促進黏膜修復,維持益生菌攝入調節菌群平衡。癥狀持續需進行腸鏡檢查評估損傷程度,必要時采用5-氨基水楊酸制劑局部灌腸。嚴重出血或狹窄病例可考慮氬離子凝固術或腸段切除手術,同時需監測遠期發生直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