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會發生急性應激反應。急性應激反應是一種由突發性、強烈刺激事件引發的心理生理反應,兒童因心理調節能力尚未成熟,更容易在遭遇創傷事件后出現此類反應。
1、兒童急性應激反應的常見誘因:
兒童急性應激反應通常由突發性創傷事件引發,如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暴力事件或親人離世等。學齡前兒童可能因與父母分離、醫療操作等日常事件產生強烈應激。校園欺凌、家庭沖突等長期壓力也可能成為誘因,部分兒童甚至會對看似輕微的事件如寵物丟失產生過度反應。
2、兒童急性應激反應的典型表現:
幼兒常表現為哭鬧、拒食、尿床等退行性行為,學齡兒童可能出現注意力渙散、攻擊行為或反復敘述創傷事件。生理上多伴隨腹痛、頭痛、睡眠障礙等癥狀,部分兒童會產生特定恐懼如害怕黑暗或獨處。癥狀通常在事件發生后數小時至數日內出現,持續不超過1個月。
3、兒童急性應激反應的干預措施:
立即干預需確保兒童處于安全環境,通過繪畫、沙盤游戲等非語言方式幫助表達情緒。家長應保持穩定的陪伴節奏,避免過度追問或刻意回避事件。認知行為療法對學齡兒童效果顯著,游戲治療更適合幼兒。若出現持續噩夢、情感麻木等嚴重癥狀,需考慮專業心理治療。
預防兒童急性應激反應需建立穩定的家庭支持系統,通過角色扮演等游戲提前進行心理韌性訓練。日常保證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增加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等食物攝入。遭遇應激事件后,家長需觀察至少兩周,避免讓兒童過早接觸事件相關場景或信息,若癥狀持續加重應及時尋求心理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