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癌可通過典型癥狀和醫學檢查進行判斷,早期診斷對治療至關重要。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多發生于頭面部等日光暴露部位。典型皮損表現為珍珠樣光澤的丘疹或結節,表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邊緣隆起呈卷曲狀。部分病例可能出現潰瘍、結痂或色素沉著。病變生長緩慢,極少轉移,但可能造成局部組織破壞。
1、臨床特征判斷:
基底細胞癌具有特征性臨床表現。結節型最常見,表現為半透明蠟樣結節;表淺型呈現紅色鱗屑性斑片;硬化型類似瘢痕組織;色素型易被誤認為黑痣。醫生通過皮膚鏡檢查可見典型樹狀血管、輪輻狀結構等特征。患者若發現皮膚新生物持續增大、易出血或久不愈合,應高度警惕。
2、病理檢查確診:
皮膚活檢是確診金標準。醫生會根據皮損特點選擇刮取活檢、穿刺活檢或切除活檢。病理學特征為基底樣細胞呈巢狀增生,周邊細胞呈柵欄狀排列,可見收縮間隙。免疫組化檢查可輔助鑒別鱗癌或黑色素瘤。對于特殊類型或復發患者,可能需進行影像學檢查評估浸潤深度。
日常需做好防曬措施,避免紫外線長期照射。定期自查皮膚變化,重點觀察原有痣是否出現形狀改變、顏色不均或直徑增大。保持皮膚清潔濕潤,避免抓撓刺激。發現可疑皮損應及時就診皮膚科,切勿自行處理。術后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查,監測有無復發跡象。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有助于皮膚健康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