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真菌治療、哺乳器具消毒、母親乳頭護理、增強免疫力等方式處理。鵝口瘡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哺乳衛生不良、母親乳頭真菌感染、抗生素使用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潔:
使用無菌棉簽蘸取2%碳酸氫鈉溶液輕柔擦拭口腔黏膜,每日3-4次。避免用力刮擦損傷黏膜,哺乳后及時清理殘留奶漬,保持口腔堿性環境抑制真菌繁殖。
2、抗真菌治療:
制霉菌素混懸液、克霉唑口腔藥膜、氟康唑口服溶液等抗真菌藥物需遵醫囑使用。制霉菌素每日4次涂抹患處,克霉唑藥膜貼敷潰瘍面,嚴重感染需配合氟康唑全身用藥。
3、哺乳器具消毒:
奶瓶、奶嘴等用品需煮沸消毒10分鐘或使用蒸汽消毒器處理。避免使用化學消毒劑殘留,每日消毒頻次不低于2次,消毒后晾干存放于密閉容器。
4、母親乳頭護理:
哺乳前用溫水清潔乳頭,哺乳后涂抹抗真菌乳膏。母親需同步治療乳頭真菌感染,避免交叉感染,暫停哺乳期間可擠出乳汁喂養。
5、增強免疫力:
保證每日充足睡眠,按需喂養維持營養攝入。早產兒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補充乳鐵蛋白,母乳喂養提供免疫球蛋白,避免濫用抗生素破壞菌群平衡。
日常需選擇純棉透氣衣物減少摩擦刺激,哺乳間隔適當喂水清潔口腔,避免過熱環境加重黏膜干燥。母親飲食增加維生素B族及鋅元素攝入,暫停辛辣刺激性食物。觀察患兒進食量及精神狀態,若出現拒食、發熱或皮疹擴散需及時兒科就診。未滿月患兒發病或病變蔓延至咽喉時,應立即就醫排除深部真菌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