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患兒在入院前的1天受涼發熱,最高體溫達40.2℃,手心腳心有星星點點狀的紅色小皰疹。基于患兒的檢查結果顯示,可確診患兒為手足口病。經綜合考慮決定給予注射利巴韋林,炎琥寧,口服能夠有效抗病毒,輸液維生素C、B6補給患者營養支持。
【基本信息】男、3歲
【疾病類型】手足口病
【就診醫院】鄂州市婦幼保健院
【就診時間】2019年5月13日
【治療方案】注射抗感染藥物及補液營養支持,局部爐甘石洗液和阿昔洛韋乳膏涂抹。
【治療周期】用藥1周,長期衛生生活管理。
【治療效果】發熱、皰疹已逐漸減輕,1周后疾病好轉。
一、初次面診
手足口病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癥狀不一,成人得病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近來,我院來了一位3歲的患兒寶寶,患兒既往有“上感”病史,疫苗按計劃接種。患兒在入院前的1天因為受涼而出現發熱的情況,最高體溫達40.2℃,這體溫高的屬實異常了,在家給予藥物口服治療后,體溫仍未降至正常。
同時詢問家長得知:患兒發燒期間感覺到有咽痛不適,無食欲,流口水,手心腳心有星星點點狀的紅色小皰疹,不疼不癢。家人為求進一步診治,遂入我院就診。
二、治療經過
了解完患兒的基本情況后,首先為患兒進行了體格檢查,患兒仍至高燒39℃,精神欠佳;手心腳心有星星點點狀的紅色小皰疹;患兒上述自訴咽痛,檢查口腔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II度腫大,咽峽部有散在分布的白色小皰疹,周邊有紅暈。經過體格檢查結果的典型癥狀就已經大致評估患兒的病情,為進一步確診,為患兒做了輔助血常規和測定C反應蛋白檢查。經反應蛋白結果顯示患兒高敏C反應蛋白和反應蛋白明顯上升,可提示患兒存在急性感染;經血常規結果顯示患兒淋巴細胞絕對值和單核細胞絕對值明顯升高,可提示患兒存在病毒感染。
基于上述患兒的檢查結果顯示,可確診患兒為手足口病。經綜合考慮決定給予注射利巴韋林,炎琥寧,口服能夠有效抗病毒,輸液維生素C、B6補給患者營養支持,使其能達到對癥治療。手心腳心皰疹處局部使用爐甘石洗液、阿昔洛韋乳膏涂抹。
三、治療效果
患兒通過一周的輸液抗感染、補液營養治療和外用涂抹治療,患兒癥狀已逐漸好轉。再次進行體格檢查,結果顯示:患兒無發熱,納食及睡眠良好,手心腳心皰疹已基本消失,咽部無充血,兩側咽峽部未見皰疹。
患兒相較之前,病情已明顯痊愈,予以患兒出院。出院后家屬要時刻注意患兒的個人衛生情況和外出,以免再次被感染。
四、注意事項
1、家長要及時對患兒的餐具、玩具等用品、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2、避免給患兒進食辛辣、刺激、堅硬粗糙食物,以防損傷口腔黏膜。
3、注意各種營養物質的均衡攝入,不挑食,不偏食,日常飲食多樣化。同時,有針對性的多吃一些維生素含量較高的蔬菜和水果。
4、每天早晚觀察患兒的口腔、手、足皰疹消長情況,隨時監測患兒的體溫,是否退燒。
5、患兒應多待在家中,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直到癥狀消失后1周,以減少社區交叉感染。
五、個人感悟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得手足口病會出現發熱和手掌、足底、口腔黏膜和臀部等部位出現皰疹。大部分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輕,只有少數的患兒出現并發癥,病情比較重,甚至死亡。
近來天氣變化不定,很多小兒稍有不注意就患上許多小毛病。上述患兒既往有“上感”病史,入院前1天因受涼發熱,最高體溫達40.2℃,患兒自訴咽痛,無食欲,流口水,手心腳心有星星點點狀的紅色小皰疹,不疼不癢。如果出現這位患兒的同樣較輕癥狀的寶寶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經過一系列檢查,患兒為病毒性感染的手足口病,治療給予注射利巴韋林,炎琥寧,口服能夠有效抗病毒,輸液維生素C、B6補給營養,手心腳心皰疹處局部使用爐甘石洗液、阿昔洛韋乳膏涂抹。經過藥物和局部涂抹治療,患兒已逐漸痊愈。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癥狀較輕的,家長可以在家自行護理,給患兒準備一些清淡飲食、避免患兒抓撓皮疹造成繼發感染。居家治療的患兒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以減少交叉感染。若患兒出現高熱不下或有抽搐、驚厥的癥狀,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家里有小朋友平時應該如何預防?
大人、孩子都要經常用肥皂和流動的水洗手,孩子的奶具、玩具要經常清洗、煮沸消毒,糾正兒童吸吮手指、啃咬玩具的壞習慣;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多開窗通風、勤曬衣被。高發期盡量少去擁擠的公眾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